在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下,新能源汽车成为当前我国汽车领域的强劲“风口”。汽车产业是重庆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其新能源汽车技术、产业成熟度处于什么水平,电动车整车、充换电设施、动力电池以及氢能源汽车等板块的发展现状如何?今日起,本报推出“重庆新能源汽车产业调查”系列报道,全面展示重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并就重庆如何善用优势、弥补不足,促成这座汽车产业之城的绿色低碳梦想进行探讨。
全国电动汽车产业,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期。
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1-9月,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同比增长1.9倍,比传统汽车增幅高出10倍以上。
重庆的发展,似乎更快一步。
市经信委数据显示,1-9月,我市累计产销新能源汽车9.7万辆和9.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和%,其中9月新能源汽车单月产量同比增长%。
“目前我市产销的新能源车,主要是电动汽车。”市经信委相关人士表示,整体而言,重庆电动汽车市场发展速度要优于大市,近期发展加快,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弱项。在这一轮高速增长周期中,重庆汽车行业尤其是头部企业,需要看清形势、找准定位、取长补短,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笑到最后。
▲“重庆造”新能源汽车。(图源视觉重庆)
优势:“基本盘”牢固
重庆电动汽车有望迎来5年上升期
10月25日,位于南岸区四公里附近的长安汽车4S店,在一辆外观小巧的长安奔奔E-Star面前,好几位顾客正在看新车。
“这车看起来挺萌的,而且加速快、操纵灵活、停车方便,价格也很实惠。”市民施女士说,朋友给她推荐了这款车,她打算订一辆。
奔奔E-Star最近在国内市场挺火,目前月销量排名全国细分市场第二,长安汽车也凭借这款车型,进入了9月新能源汽车车企销量排行榜前10。
长安汽车研发部门人士介绍,奔奔E-Star把长安在微型乘用车设计制造领域的经验,与电动技术进行了很好的集成和整合。供应链成熟度高、产品性能可靠、成本控制有优势,这都是新车受到市场认可的核心因素。“企业越是具备强健的‘筋骨’,就越能在‘新风口’站稳脚跟。”
在该人士看来,电动汽车新的增长周期,已经到来。
从年到现在,国内电动汽车销量在头三年里,年增长近50%,年出现小幅下滑后,又在年明显回升。而今年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再加上部分关键技术瓶颈突破、红利释放,电动汽车销量出现“井喷”。
国家有关规划提出,到年,以电动汽车为主的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将达到汽车总销量的20%。还有业内人士乐观估计,上述占比实际上可能达到35%以上。
重庆电动汽车如何抓住新一轮产业机遇?
市经信委相关人士介绍,我市已形成“9+2+5+30”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和相对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无论是动力、变速、制动系统,还是转向、车桥、内饰、空调等各大总成,都有完整的供应体系。
在成熟的体系支撑下,年上半年,我市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即达到年全年规模,同比增长2倍多。
其中,瑞驰新能源持续蝉联新能源物流车领域行业第一。小康与华为联手打造的赛力斯SF5连续数月销量增长超过30%。上汽红岩8月获得国内新能源重卡销量、新能源牵引车销量“双料冠军”。长安新能源、力帆科技投放了近辆换电车型到巡游出租车和网约车等领域……
除了产业体系,重庆“基本盘”中的另一重要部分,就是较强的平台支撑和人才队伍。据介绍,无论是两大汽车检测机构、长安汽车全球研发中心,还是重庆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交通大学等院校,在汽车、新能源、机械、电子和软件等领域均有建树,帮助本地形成了电动车设计开发、测试验证的技术优势。
“此外,重庆在基础配套建设、流通领域补贴、公共领域鼓励应用等方面,建立了较全面的政策体系。”市经信委上述人士介绍,目前我市已出台新能源汽车应用场景的三年行动计划和年度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方案,对出租车、网约车、公务用车、公交车、物流车等领域未来的纯电动车占比均提出了明确指标,整体政策支撑优于全国水平。
该人士预测,一系列利好因素叠加下,未来5年,重庆电动汽车行业各方面都将迎来明显上升。
▲西部自动驾驶开放测试基地。(图源视觉重庆)
短板:高端产品缺乏
“重庆造”电动汽车还需提升“含金量”
优势明显,但短板也不容忽视。
在今年9月全国新能源汽车车企销量排行榜中,重庆本地车企进入前十的只有长安汽车一家。同时,长安汽车上榜依靠的拳头车型——奔奔E-Star为中低端车型,9月销量虽近万辆,但与同类竞品宏光MINIEV(3.5万辆)相比,在产销规模上仍有差距。
从附加值来看,奔奔E-Star与销量同样过万的蔚来、特斯拉Model3、ModelY、比亚迪汉EV等相比,差距更是不小。
“近两年,电动汽车消费结构正发生本质变化,重庆业界必须看清未来的方向。”市场观察人士曲云超指出,年前,网约和营运车辆是电动车销量的“大头”。年开始,个人消费开始占据70%以上的电动车市场,其中高端车型更是从占比不到5%,猛增到25%左右。
记者了解到,近两年来,全市电动车产量占全国比重明显增长,但目前仍低于5%,也未达到重庆汽车总产量在全国的占比。在业内人士看来,重庆除了要在个人小微型电动车领域继续上量,还必须拿下高端电动车板块,否则将导致后续市场拓进受阻。
除了产品结构调整的压力,来自科技创新公司、造车新势力带来的模式竞争,也迫使本土从业者重新审视自身的短板,以及原来的生产组织方式。
本地一家新能源汽车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传统车企走新能源之路,通常是从“油改电”开始。从熟悉电动汽车架构、优化设计,再到着手开发纯电平台,一般需要数年时间,这与特斯拉、蔚来等造车新势力,以及比亚迪等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