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脾胃肠病证。多种原因导致脏腑气机不利,经脉气血阻滞,脏腑经络失养,皆可引起腹痛。属中医“腹痛”范畴。腹痛为临床常见的病证,各地皆有,四季皆可发生。
发生在胸部以下,腹股沟以上位置的疼痛都称为腹痛,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肚子疼。腹痛通常与胃肠道有密切的关系,但是除此也可能是其他脏器的原因引起的,腹痛的鉴别在腹痛的诊疗过程中至关重要。
对于一般情况下来说,人们的胃、胰腺位于左上腹,肝、胆囊位于右上腹,阑尾位于右下腹,小肠位于脐周,一般而言,腹痛的部位多为病变所在的部位。
消化系统:胃肠炎、食物中毒、阑尾炎、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肠易激综合征、消化道溃疡、胃肠道穿孔、胆囊炎、胆结石、胰腺炎、肝炎、肝脓肿、肝癌等。泌尿生殖系统:肾盂肾炎、膀胱感染、泌尿系结石梗阻。腹腔血管相关:缺血性肠病、主动脉夹层。女性生殖系统:卵巢囊肿、异位妊娠。胸部疾病所导致的的牵涉痛:如心肌梗死、心绞痛、肺炎、肺梗死等。全身性疾病:腹型过敏性紫癜、尿毒症、铅中毒、血卟啉病。
1.外邪入侵六淫外邪,侵入腹中,可引起腹痛。2.饮食所伤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损伤脾胃,饮食停滞;恣食肥甘厚腻辛辣,酿生湿热,蕴蓄肠胃;误食馊腐,饮食不洁,或过食生冷,致寒湿内停等,均可损伤脾胃,腑气通降不利,气机阻滞,而发生腹痛。3.情志失调抑郁恼怒,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或忧思伤脾,或肝郁克脾,肝脾不和,气机不利,均可引起脏腑经络气血郁滞,引起腹痛。4.瘀血内阻跌仆损伤,络脉瘀阻,或腹部手术,血络受损,或气滞日久,血行不畅,或腹部脏腑经络疾病迁延不愈,久病人络皆可致瘀血内阻,而见腹痛。5.阳气虚弱素体脾阳不足,或过服寒凉,损伤脾阳,内寒自生,渐至脾阳虚衰,气血不足,或肾阳素虚,或久病伤及肾阳,而致肾阳虚衰,均可致脏腑经络失养,阴寒内生,寒阻气滞而生腹痛。
如果出现腹痛十分严重或者经常反复的疼痛,医院就诊。以下几种情况往往预示着一些无法自行痊愈并且不及时就诊会造成更加严重后果的疾病,当腹痛伴随有以下症状时也应该寻求医生的帮助:
(1)伴有发热,一般指腋窝体温高于37摄氏度;
(2)超过2天不能进食;
(3)一直没有排气排便,同时还伴有呕吐;
(4)小便伴有疼痛或小便频率发生改变;
(5)腹部摸着很硬;
(6)腹痛是由于外伤引起的;
(7)呕血或便血;
(8)伴有呼吸困难;
(9)怀孕期间出现腹痛;
(10)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
(11)腹泻超过5天;
(12)1~2天内疼痛没有缓解的倾向,反而加重。
腹痛部位在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疼痛范围可以较广,也可局限在大腹、胁腹、少腹,或小腹。疼痛性质可表现为隐痛、胀痛、冷痛、灼痛、绞痛、刺痛等,腹部外无胀大之形,腹壁按之柔软,可有压痛,但无反跳痛,其痛可呈持续性,亦可时缓时急,时作时止,或反复发作。疼痛的发作和加重,常与饮食、情志、受凉、劳累等诱因有关。起病或缓或急,病程有长有短,常伴有腹胀,嗳气,矢气,以及饮食、大便异常等脾胃症状。
1.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的疼痛为主要表现,腹壁按之柔软,可有压痛,但无肌紧张及反跳痛。
2.常伴有腹胀,矢气,以及饮食、大便的异常等脾胃症状。
3.起病多缓慢,腹痛的发作和加重,常与饮食、情志、受凉、劳累等诱因有关。
4.腹部X线、B超、结肠镜、大便常规等有关实验室检查有腹部相关脏腑的异常。能排除外科、妇科腹痛,以及其他内科病证中出现的腹痛症状。
1.胃痛胃处腹中,与肠相连,腹痛与胃痛从大范围看均为腹部的疼痛,腹痛常伴胃痛的症状,胃痛亦时伴腹痛的表现,故有心腹痛的提法,因此二者需要鉴别。胃痛在上腹胃脘部,位置相对较高;腹痛在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灼部位,位置相对较低。胃痛常伴脘闷,嗳气,泛酸等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之症;而腹痛常伴有腹胀,矢气,大便性状改变等腹疾症状。相关部位的X线检查、纤维胃镜或肠镜检查、B超检查等有助于鉴别诊断。
2.与内科其他疾病中的腹痛相鉴别许多内科疾病中出现的腹痛,为该病的一个症状,其临床表现均以该病的特征为主。如痢疾虽有腹痛,但以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特征;积聚虽有腹痛,但以腹中有包块为特征,而腹痛则以腹痛为特征,鉴别不难。但若这些内科疾病以腹痛为首发症状时,仍应注意鉴别,必要时应作有关检查。
3.与外科腹痛相鉴别外科腹痛多在腹痛过程中出现发热,即先腹痛后发热,其热势逐渐加重,疼痛剧烈,痛处固定,压痛明显,伴有腹肌紧张和反跳痛,血象常明显升高,经内科正确治疗,病情不能缓解,甚至逐渐加重者,多为外科腹痛。而内科腹痛常先发热后腹痛,疼痛不剧,压痛不明显,痛无定处,腹部柔软,血象多无明显升高,经内科正确治疗,病情可逐渐得到控制。
4.另外,若为女性患者,还应与妇科腹痛相鉴别。妇科腹痛多在小腹,与经、带、胎、产有关,伴有诸如痛经、流产、异位妊娠、输卵管破裂等经、带、胎、产的异常。若疑为妇科腹痛,应及时进行妇科检查,以明确鉴别诊断。
1.辨寒热虚实
腹痛拘急冷痛,疼痛暴作,痛无间断,腹部胀满,肠鸣切痛,遇冷痛剧,得热则痛减者,为寒痛;腹痛灼热,时轻时重,腹胀便秘,得凉痛减者,为热痛;痛势绵绵,喜揉喜按,时缓时急,痛而无形,饥则痛增,得食痛减者,为虚痛;痛势急剧,痛时拒按,痛而有形,疼痛持续不减,得食则甚者,为实痛。
2.辨在气在血
腹痛胀满,时轻时重,痛处不定,攻撑作痛,得暖气矢气则胀痛减轻者,为气滞痛;腹部刺痛,痛无休止,痛处不移,痛处拒按,入夜尤甚者,为血瘀痛。
3.辨急缓
突然发病,腹痛较剧,伴随症状明显,因外邪入侵,饮食所伤而致者,属急性腹痛;发病缓慢,病程迁延,腹痛绵绵,痛势不甚,多由内伤情志,脏腑虚弱,气血不足所致者,属慢性腹痛。
4.辨部位
诊断腹痛,辨其发生在哪一位置往往不难,辨证时主要应明确与脏腑的关系。大腹疼痛,多为脾胃、大小肠受病;胁腹、少腹疼痛,多为厥阴肝经及大肠受病;小腹疼痛,多为肾、膀胱病变;绕脐疼痛,多属虫病。
腹痛的治疗以“通”为大法,进行辨证论治: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滞者通之,瘀者散之。腹痛以“通”为治疗大法,系据腹痛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病理生理而制定的。肠腑以通为顺,以降为和,肠腑病变而用通利,因势利导,使邪有出路,腑气得通,腹痛自止。但通常所说的治疗腹痛的通法,属广义的“通”,并非单指攻下通利,而是在辨明寒热虚实而辨证用药的基础上适当辅以理气、活血、通阳等疏导之法,标本兼治。如《景岳全书·心腹痛》曰:“凡治心腹痛证,古云痛随利减,又曰通则不痛,此以闭结坚实者为言。若腹无坚满,痛无结聚,则此说不可用也。其有因虚而作痛之之法,各有不同,凋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者,则此说更如冰炭。”《医学真传·腹痛》谓:“夫通则不痛,理也。但通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
1·寒邪内阻
症状:腹痛急起,剧烈拘急,得温痛减,遇寒尤甚,恶寒身蜷,手足不温,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自可,苔薄白,脉沉紧。
治法:温里散寒,理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2·湿热积滞
症状:腹部胀痛,痞满拒按,得热痛增,遇冷则减,胸闷不舒,烦渴喜冷饮,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身热自汗,小便短赤,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通腑泄热,行气导滞。
方药:大承气汤。
3.饮食停滞
症状:脘腹胀痛,疼痛拒按,嗳腐吞酸,厌食,痛而欲泻,泻后痛减,粪便奇臭,或大便秘结,舌苔厚腻,脉滑。多有伤食史。
治法:消食导滞。
方药:枳实导滞丸。
4.气机郁滞
症状:脘腹疼痛,胀满不舒,痛引两胁,时聚时散,攻窜不定,得嗳气矢气则舒,遇忧思恼怒则剧,: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
5.瘀血阻滞
症状:腹痛如锥如刺,痛势较剧,腹内或有结块,痛处固定而拒按,经久不愈,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
6.中虚脏寒
症状:腹痛绵绵,时作时止,痛时喜按,喜热恶冷,得温则舒,饥饿劳累后加重,得食或休息后减轻,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形寒肢冷,胃纳不佳,大便溏薄,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方药:小建中汤。
急性腹痛发病比较急骤,多数病情危重,不及时处理可能会有严重的后果发生。慢性腹痛病程往往较长,但病情一般没有急性腹痛危重。治疗腹痛最重要的原则是要明确病因,只有明确病因后才可以最有效的进行治疗。暂时无法明确病因的腹痛,可以根据腹痛的程度给予对症治疗,轻者可以应用解痉药或非甾体类抗炎药,严重的可以应用吗啡或杜冷丁等强效的镇痛药物。
(1)规律饮食和锻炼,避免吸烟和饮酒将会减少引起腹痛的疾病发生的机会;(2)良好的卫生习惯尤其是勤洗手,避免食用已被细菌或病毒污染的食物;(3)多饮水可以降低泌尿系结石发生的概率。
河南治疗白癜风医院杭州最好的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