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疗法的适应范围十分广泛,在中国古代是主要治疗疾病的手段。用中医的话说,它有温阳补气、祛寒止痛、补虚固脱、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可以广泛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尤其对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颈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中医艾灸其次,艾灸具有奇特养生保健的作用。用灸法预防疾病,延年益寿,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黄帝内经》“大风汗出,灸意喜穴”,说的就是一种保健灸法。
艾灸——小儿疝气
小儿疝气即小儿腹股沟疝气,俗称脱肠,是小儿泌尿科手术中最常见的疾病。在胚胎时期,腹股沟处有一腹股鞘状突,可以帮助睪丸降入阴囊或子宫圆韧带的固定。有些小孩出生后,此鞘状突关闭不完全,导致腹腔内的小肠、网膜、卵巢、输卵管等进入此鞘状突,即成为疝气;若仅有腹腔液进入阴囊内,即为阴囊水肿。
在艾灸和温热的作用下,会快速促使疝内物自然回缩还原;增强腹壁、腹膜组织弹性和强度,杜绝疝内容物反复突出,用艾灸的温热和药气的作用下起到了温阳散寒,理气生机的功效,治疗干净彻底。
艾灸——小儿营养不良
小儿营养不良是一种儿科常见症状。多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主要由于患儿摄入的食物中蛋白质和热量不足,喂养不当,体内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障碍所引起,或继发于各种慢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患儿面色苍白,精神萎靡,纳呆乏力,形体消瘦,皮下脂肪减少,肌肉松弛,头发干枯成束,腹部胀大,青筋显露,体重不增或减轻,甚则智能发育迟缓。可出现凹陷性水肿及各种维生素缺乏症。
小儿营养不良属疳积范畴,多因乳食不节,积滞伤脾;喂养不当,营养失调;或慢性疾病,气血双亏而致。灸法调理该病,以消食导滞,健脾和胃或益气养血为主,多取足阳明经,足太阴经,任脉及俞募穴。
艾灸——腹泻
腹泻是以次数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其主症,乃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尤以2岁以下的婴幼儿更为多见。年龄越小,发病率较高。本病以夏秋季节多见。
中医认为小儿脾胃薄弱,无论感受外邪,内伤乳食或脾肾虚寒,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艾灸调整胃肠气机(实证),实证取穴天枢、阴陵泉、上巨虚、下巨虚;健脾补肾(虚证),虚证取穴中脘、天枢、足三里。
艾灸——小儿咳嗽
夏天多见的就是痰湿内阻的咳嗽,在调理的过程中我发现一定要记住:“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小儿肺脾肾三脏娇嫩,容易外感风寒,夏季很多地方空调开的很低,孩子非常容易“热伤风”,尤其肺脾气虚的小孩更是爱感冒。前期多流清涕,打喷嚏,咳嗽声低无力,痰白清稀,怕冷,爱冒虚汗,舌苔淡白。
脾胃不太好,辅食添加过早的孩子,爱吃冰琪凌,爱喝甜饮料,父母老让喝水的孩子,容易有这种咳嗽,这样的孩子一般湿气比较重,可见下眼泡浮肿,爱长湿疹。帮助孩子的身体清理这些积压的痰湿,可以说这时咳嗽是孩子身体顺应自然,排湿化浊的时机,这种咳嗽的特点是咳嗽比较有力,痰声漉漉,一旦咳嗽就要连续咳一会才感觉能舒畅一会。咳嗽期间可见大便干燥或无力。
调理这种咳嗽时注重健脾化湿,宣肺顺气。灸疗穴位肺俞、中脘、天枢,丰隆,每次每穴10-15分钟。灸疗过程中注意控制冷饮西瓜,油腻甜食。
儿童的身体还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脏腑的形态和功能都尚未完善,本身就是纯阳之体,不仅脏腑娇嫩,连营气都没有充足。儿童的生长发育非常迅速,机体也在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变化。所以根据儿童不同生长发育时期选择相对应的保健穴位进行施灸,有利于促进生长发育,增强身体的免疫功能,且预防疾病的发生。
“三伏灸”利用的是“冬病夏治”的理论,在夏天治疗冬天好发的疾病,起到预防和减少发病的作用。适于儿童保健:小儿慢性肠炎、消化不良、泄泻、厌食、过敏性鼻炎、哮喘、感冒等,可以增强体质,预防各类疾病的发生。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