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阿婆55岁退休那年发现肚脐的地方有一个软软的肿块出现,时有时无,站立时出现,平卧后就不见了,医院,医生诊断为脐疝,建议进行手术治疗,并告诉唐阿婆手术时需要修补脐疝的缺损同时切除脐孔。
唐阿婆记得小时候老人们都说没有肚脐是坏人,心想自己50岁就变坏人了吗?更主要的还是害怕开刀,自己感觉除了能摸到肿块以外,也没有其他什么不舒服,也不影响生活,所以也就没有手术。
之后15年脐疝与唐阿婆相安无事,但就是近五年来自己70岁以后脐疝发展却快了,肿块显著增大,由原来的弹珠大小增大到鸭蛋大小,躺下后肿块仅变小,不能完全消失了。而且近半年经常出现阵发性腹痛,需卧床两三个小时腹痛才能逐步缓解。
子女看着妈妈经常不舒服,仔细问了后唐阿婆才说出了缘由,子女马上带医院的疝外科。医生给唐阿婆做了体检和腹部CT,认为诊断没有问题,的确就是脐疝,出现目前的情况是脐疝发展的结果。那脐疝是怎么回事,为何会出现阿婆的表现,且听我慢慢道来。
脐疝是脐孔位置发生的腹外疝。脐孔是脐带的遗迹,是人类腹壁最薄的位置,因此脐疝十分常见,在腹外疝中的发病率仅次于腹股沟疝。脐疝高发的人群是婴幼儿和中老年女性,尤其是多产和肥胖的女性。
婴幼儿的脐疝多发生于产后三个月以内,主要表现是哭吵时脐孔有个软软的小肿块突出,安静后消失,随着婴儿生长发育,脐环逐步变小,因此多在半岁以内自行愈合,很少需要手术。与腹股沟疝不同,成年人脐疝无自愈可能,此外以中老年女性常见,男性极少,多产和肥胖女性腹壁薄弱,随着年龄增长腹壁强度进一步降低,因此脐疝实际上并不少见。
原则上成年人脐疝均应该手术治疗,但脐疝的手术率远低于腹股沟疝,主要原因在于脐疝的症状远轻于后者,早期对生活和活动多无影响,所以患者手术意愿不强。同时以往的手术多需切除脐孔,这也是许多老年患者忌讳的。
但是脐疝不手术,可以有两种不良转归,第一就是缺损随年龄增加而逐步增大,腹腔突出的东西逐步增加,就像唐阿婆那样,20年的病史使得阿婆的肿块已经变成鸭蛋大小,平卧后肿块不能完全消失,同时近期还出现与体位有关的腹痛,提示除了因为脐疝缺损增大使得腹腔内更多的内脏突出外,还发生了肠管与疝环和疝囊的粘连,导致肠管内容物通过脐疝位置困难而导致腹痛表现。此时如再不及时手术,势必导致慢性不完全性肠梗阻的发生,同时缺损的增大和粘连的产生也都会增加手术的难度。
第二就是容易发生急性嵌顿,主要原因是脐环通常较小,周围是腹直肌,脐环相对腹股沟疝的缺损环坚硬,因此脐疝的嵌顿发生率高于腹股沟疝,同时由于疝囊的容积小,容易早期发生肠管缺血坏死导致穿孔的情况。
一旦发生嵌顿,就必须立即急诊手术。所以,对于成年人的脐疝,诊断明确我们还是建议尽早手术。目前采用的新型手术方式,都能完整保留脐孔,美观和心理上的问题大家不用担心。
脐疝的手术分为开放和腹腔镜两种途径。开放手术是在脐孔上方或者下方做一个4cm左右的弧形切口,分离到缺损的位置,然后把补片放在腹腔的腹膜面或者放在腹壁的夹层里面。腹腔镜手术是在侧腹壁打2-3个孔洞,然后在腹腔的腹膜面放置补片。
从修补效果来说,牢固程度两者是相同的;其主要差别在创伤方面,开放需要分离的层次较多而腹腔镜脐疝修补很少需要分离,因此腹腔镜手术创伤更小、恢复更快;同时对于医生而言也是腹腔镜手术更加容易。
主要的缺点是腹腔镜脐疝修补术需要的材料费用要高于开放手术,对于一些经济有困难的患者使用上会有一些限制,此外腹腔镜手术需要的气腹对于心肺功能差的老年病人也会增加心肺的术后风险。唐阿婆进行了腹腔镜微创手术,分离了肠管的粘连,对缺损进行了补片修补,脐孔也得以完好保存,术后也没什么疼痛,四天就顺利出院了。
手术后由于肠管不再突出到腹壁外,手术也松解了粘连,因此原来的腹痛情况得到了彻底地缓解。现在唐阿婆碰到一些老朋友时经常会说起自己的故事,会告诉大家有了脐疝还是应当早日治疗。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汤睿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医院疝与腹壁外科主任
专家门诊:周二上午(本部);周一上午(南院)
更多科普知识:长按识别下方寒假中科白癜风预约就诊治疗白癜风的土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