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难! 为什么?——解剖不明白。 怎么办? ——搞定它!
大纲要求 1.腹股沟区解剖 (1)腹股沟管结构(2)Hesselbach三角组成 (3)股管结构 2.腹股沟疝 (1)发病机制及临床类型(2)诊断与鉴别诊断 (3)手术治疗(4)嵌顿性和绞窄性疝的治疗 3.股疝 (1)诊断(2)治疗 1.腹股沟疝——直疝与斜疝 (1)Hesselbach三角组成,及直疝的发病机制 (2)腹股沟管结构,及斜疝的发病机制 (3)鉴别诊断(4)腹股沟疝的手术治疗 2.股疝——(1)股管结构(2)诊断(3)治疗 3.其他考点 (1)腹股沟疝的临床类型(2)嵌顿性和绞窄性疝的治疗
第一节 腹股沟疝——直疝与斜疝
(一)直疝——年老体弱者。 发病机制:腹壁松弛,腹压增高。
Hesselbach三角——直疝的通道——直疝三角。 A.外侧边:腹壁下动脉; B.内侧边:腹直肌外缘; C.底边:腹股沟韧带。
①与腹股沟管深环之间——腹壁下动脉和凹间韧带相隔 ②基底较宽——不易嵌顿
(二)斜疝——最常见的腹外疝。 由腹内脏器或组织经腹股沟管突出而形成; 男:女=15:1。
位于腹股沟韧带下半部内侧,由外上斜向内下的肌肉筋膜裂隙,相当于腹内斜肌、腹横肌弓状下缘与腹股沟韧带之间的空隙。 长约4~5cm,男性内含精索 (女性:子宫圆韧带)。
1.斜疝的发病机制 A.先天性——解剖异常; B.后天性——腹壁薄弱或缺损,并腹内压增高。
(1)先天性斜疝: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睾丸由腹膜后第2~3腰椎旁开始逐渐下降,并依次带动腹膜、腹横筋膜及腹前外侧壁各肌经腹股沟管逐渐下移,最终推动皮肤形成阴囊。
随之下移的腹膜形成一鞘突,睾丸紧贴其后壁。 鞘突下段——出生后不久成为睾丸固有鞘膜,其余部分——自行萎缩闭锁,遗留一纤维索带。 如鞘突不闭锁或闭锁不完全,就成为先天性斜疝的疝囊,构成斜疝或鞘膜积液,或同时存在。
为什么先天性斜疝多见于——右侧? 右侧睾丸下降比左侧略晚,鞘突闭锁也较迟,故右侧腹股沟疝较多。
(2)后天性斜疝: ①腹股沟区解剖缺陷,腹壁薄弱; ②腹横筋膜和腹横肌发育不全,不能关闭腹股沟管深环; ③腹内压增高:慢性咳嗽、前列腺肥大致排尿困难、便秘、腹水、妊娠等。
小结:斜疝 儿童、青壮年——突出于腹股沟管——进入阴囊——梨形——易嵌顿——压住深环,疝块不再突出
小结:直疝 老年——突出于直疝三角——不进入阴囊——基底宽——半球形——不易嵌顿——压住深环,疝块仍能突出
斜疝VS直疝——必须全部、彻底记住!
鉴别点
斜疝
直疝
1.发病年龄2.突出途径3.疝块外形4.压迫深环(内口)试验5.精索与疝囊关系6.疝囊颈与腹壁下动脉关系7.嵌顿机会
多见儿童、青壮年经腹股沟管,可进阴囊椭圆或梨形、上部呈蒂柄状疝回纳后压住深环,增高腹内压疝块不再突出精索在疝囊后方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外侧较多
多见老年经直疝三角,不进阴囊半球形,底宽压住深环后增高腹内压,疝块仍突出精索在疝囊前外方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内侧无或极少
为什么疝囊颈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 直疝是在内侧,而斜疝是在外侧?——理解
(四)腹股沟疝的治疗 1.强调——不宜手术(除非发生绞窄)——重要考点! ①患者存在有可能导致腹内压增高的情况; ②1岁以内的婴儿、年老体弱多病不能耐受手术者。
2.手术——最有效,一般均应尽早手术。 (1)手术原则: 关闭内环、加强或修补腹股沟管管壁及腹壁薄弱部分。
(2)手术方法 1)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不做修补): 显露疝囊颈,于此处行高位结扎或贯穿缝合。 解剖上应达内环口,以腹膜外脂肪为标志。
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适用于: A.婴幼儿: 因腹肌在发育中可逐渐强壮而使腹壁加强,无需修补。 B.绞窄性斜疝: 因肠坏死而局部有严重感染,应避免施行修补术,因感染常使修补失败。
2)疝修补术(在疝囊高位结扎的基础上):
方法
适用于
加强前壁
Ferguson
腹横筋膜无显著缺损、后壁尚健全
加强后壁
Bassini
腹横筋膜已哆开、松弛,后壁较薄弱,尤其青壮年斜疝+老年人直疝
Halsted
与Bassini法相似
McVay
后壁薄弱严重、巨大斜疝+直疝+股疝
Shouldice
较大的成人斜疝和直疝。复发率低
——斜疝的通道——核心难点!
第1步——初识 1.内口:深环,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约一横指处,腹壁下动脉的外侧,是由腹横筋膜外突形成的卵圆形裂隙。 2.外口:浅环,是腹外斜肌腱膜在耻骨结节外上方形成的三角形裂隙。 3.上壁:为腹内斜肌、腹横肌形成的弓状下缘。 4.下壁:为腹股沟韧带和腔隙(陷窝)韧带。 5.前壁:最外面是皮肤、皮下组织,浅层为腹外斜肌腱膜,深层有腹内斜肌的部分肌纤维。 6.后壁:为腹横筋膜和腹膜,其内侧1/3尚有腹股沟镰。
第2步——简化 内口——腹横筋膜; 外口——腹外斜肌腱膜。 上壁——腹内斜肌+腹横肌; 下壁——腹股沟韧带+腔隙韧带。 前壁——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 后壁——腹膜+腹横筋膜+腹股沟镰。
第3步——口诀(原创) 内口外口两裂隙,腹横筋膜腹外腱。 上壁柔软两块肌,腹内斜肌腹横肌。 下壁坚硬两韧带,腹股沟边是腔隙。 前壁后壁两个壁,三分天下不难记。
第4步——回顾 1.内口:深环,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约一横指处,腹壁下动脉的外侧,是由腹横筋膜外突形成的卵圆形裂隙。 2.外口:浅环,是腹外斜肌腱膜在耻骨结节外上方形成的三角形裂隙。 3.上壁:为腹内斜肌、腹横肌形成的弓状下缘。 4.下壁:为腹股沟韧带和腔隙(陷窝)韧带。 5.前壁:最外面是皮肤、皮下组织,浅层为腹外斜肌腱膜,深层有腹内斜肌的部分肌纤维。 6.后壁:为腹横筋膜和腹膜,其内侧1/3尚有腹股沟镰。
——腹股沟管解剖 内口——腹横筋膜; 外口——腹外斜肌腱膜; 上壁——腹内斜肌+腹横肌; 下壁——腹股沟韧带+腔隙韧带; 前壁——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 后壁——腹膜+腹横筋膜+腹股沟镰。
第一种思路:加强前壁——“1” Ferguson法:在精索的前方将腹内斜肌下缘与联合腱缝至腹股沟韧带上,消灭腹内斜肌下缘和腹股沟韧带之间的间隙。 适用于:腹横筋膜无显著缺损、腹股沟管后壁尚健全的病例。 前壁的最里层1/3与下壁在精索前方缝合 内口完好
第二种思路:加强后壁——“4” ①Bassini法:把精索提起,在其后方把腹内斜肌下缘和联合腱缝至腹股沟韧带上,置精索于腹内斜肌与腹外斜肌腱膜之间。 适用于:腹横筋膜已哆开、松弛,腹股沟管后壁较为薄弱者。 尤其适用于:青壮年斜疝和老年人直疝。 前壁最里层1/3——后壁 内口有些不给力
②Halsted法: 与Bassini法很相似,但把腹外斜肌腱膜也在精索后方缝合,从而把精索移至腹壁皮下层与腹外斜肌腱膜之间。 前壁的2/3——后壁 ③McVay法:在精索后方把腹内斜肌下缘和联合腱缝至耻骨梳韧带上。 换了下面的韧带! 在精索后方把腹内斜肌下缘和联合腱缝至耻骨梳韧带上。 换了下面的韧带! 适用于:后壁薄弱严重者、巨大斜疝; 还可用于:股疝修补,直疝患者更多用此术。
④Shouldice法: 加强内环:将腹横筋膜自耻骨结节处向上切开,直至内环,然后将切开的两叶予以重叠缝合,先将外下叶缝于内上叶和腹内斜肌的深面,再将内上叶的边缘缝于腹股沟韧带上。 修补后壁:Bassini法。 适用于:较大的成人腹股沟斜疝和直疝。 术后复发率低。
汇总:腹股沟疝修补方式关键考点
方法
黑话
适用于
加强前壁
Ferguson
前锋
腹横筋膜无显著缺损、后壁尚健全
加强后壁
Bassini
搬稀泥
腹横筋膜已哆开、松弛,后壁较薄弱,尤其青壮年斜疝+老年人直疝
Halsted
还搬稀泥
与Bassini法相似
McVay
麻烦
后壁薄弱严重、巨大斜疝+直疝+股疝
Shouldice
双保险
较大的成人斜疝和直疝。复发率低
优点:下床早、恢复快。 不足:人工材料——排异和感染危险。 合并糖尿病以及嵌顿性疝、绞窄性疝有感染可能者慎用。
3)经腹腔镜疝修补术: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美观,并可同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疝、双侧疝。
术式
具体手术方法(简单了解即可)
经腹腹膜前法(TAPP)
在腹腔内切开游离腹膜,处理疝囊后,在腹膜前间隙置入网片,固定在腹横肌腱膜弓和耻骨梳韧带上,然后关闭腹膜切口,使包括股环、内环及直疝三角在内的整个腹股沟薄弱区均得以加强
完全腹膜外法(TEP)
不进入腹腔,用球囊扩张器在腹膜前间隙内建立一可视和可操作空间,完成修补
腹腔内网片贴置法(IPOM)
较少应用。易引起纤维粘连和肠梗阻
第二节 股疝
40岁以上妇女。 疝囊通过股环、经股管向卵圆窝突出的疝。
(一)股管结构——股疝的通道。 上口——股环; 下口——卵圆窝。 前缘——腹股沟韧带; 后缘——耻骨梳韧带; 内缘——腔隙韧带; 外缘——股静脉内侧的纤维膈。 为什么股疝最容易嵌顿? 1.股管几乎是垂直的,疝块在卵圆窝处向前转折时形成一锐角; 2.股环较小,周围多坚韧的韧带。
(二)诊断要点 腹股沟韧带下方卵圆窝处半球形突起。 较易嵌顿和绞窄。可表现为肠梗阻。 由于疝囊外有很多脂肪堆积,故平卧回纳内容物后,疝块有时并不完全消失。 囊颈较狭小——咳嗽冲击感不明显。
(三)治疗——易嵌顿,应及时手术。 术中注意:疝内容肠管有无生命力;是否为肠管壁疝。 手术方法: 疝囊高位结扎+ 修补术——最常用McVay法——为什么?
McVay法:在精索后方把腹内斜肌下缘和联合腱缝至耻骨梳韧带上。 换了下面的韧带! 前缘——腹股沟韧带; 后缘——耻骨梳韧带; 内缘——腔隙韧带; 外缘——股静脉。 上口——股环; 下口——卵圆窝。
也可在处理疝囊后,在腹股沟韧带下方把腹股沟韧带、腔隙韧带和耻骨肌筋膜缝合在一起以关闭股环。 前缘——腹股沟韧带; 后缘——耻骨梳韧带; 内缘——腔隙韧带; 外缘——股静脉。 上口——股环; 下口——卵圆窝。
总结——斜疝、直疝、股疝
第三节 其他考点
(1)腹股沟疝的临床类型 (2)嵌顿性和绞窄性疝的治疗 (一)腹股沟疝的类型 1.易复性疝。 2.难复性疝:疝内容物大多为大网膜。 巨大疝也常难以回纳。
滑动性疝: 也属难复性疝——见于少数病程较长的疝,因内容物不断进入疝囊时产生的下坠力将腹膜逐渐推向疝囊,以致盲肠(包括阑尾)、乙状结肠或膀胱随之下移而成为疝囊壁的一部分。
3.嵌顿性疝: 如嵌顿性疝的内容物为肠管,嵌顿后可导致急性机械性肠梗阻。 在疝环处易坏死——绞窄性疝。 4.绞窄性疝: 肠系膜动脉搏动消失,肠壁逐渐失去其光泽、弹性和蠕动能力,最终坏死变黑。 儿童疝环组织柔软,很少发生绞窄。
两种特殊的嵌顿性疝 ①Richter疝:部分肠管壁被嵌顿,未发生完全性肠梗阻 ②Littre疝:小肠憩室(常为Meckel憩室)被嵌顿。
(二)嵌顿性和绞窄性疝的治疗 ——紧急手术,部分可先试行手法复位。
治疗原则
具体知识点
手法复位
适应证:①嵌顿时间3~4个小时内,局部压痛不明显,无腹膜刺激征;②年老体弱,或伴有其他较严重疾病,估计肠袢尚未坏死者
手术
①术前:纠正水电解质紊乱;②术中:正确判断疝内容物的生命力,严防将有坏死、甚至生命力可疑的肠管回纳入腹腔;③因麻醉作用而自行回纳腹腔未见肠管者,必要时行剖腹探查术;④疝囊内已有感染,或做肠切除肠吻合时手术区被污染者——仅做高位疝囊结扎;⑤应警惕逆行性嵌顿的可能,检查腹腔内中间肠袢是否坏死
1.构成腹股沟管前壁的组织结构是 A.腹横肌 B.腹横筋膜 C.腹股沟韧带 D.腔隙韧带 E.腹外斜肌腱膜
『参考答案』E
2.自Hesselbach三角向外突出的疝称为 A.股疝 B.腹股沟直疝 C.腹股沟斜疝 D.脐疝 E.白线疝
『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自Hesselbach三角向外突出的疝称为腹股沟直疝。
3.男性,74岁,右侧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8年,查体:病人直立时,在腹股沟内侧端、耻骨结节上外方有一4cm×4cm半球形肿物,未进入阴囊,平卧后自行消失。该病人最可能的诊断是 A.股疝 B.隐睾 C.交通性鞘膜积液 D.腹股沟斜疝 E.腹股沟直疝
『参考答案』E『答案解析』老年人,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未进入阴囊,平卧后自行消失,诊断是腹股沟直疝。
4.加强腹股沟管前壁的疝修补方法是 A.Bassini法 B.Halsted法 C.Ferguson法 D.McVay法 E.Shouldice法
『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加强腹股沟管前壁的疝修补方法是Ferguson法。
5.绞窄性腹股沟斜疝在行肠切除吻合术后应行 A.Ferguson疝修补术 B.Bassini病修补术 C.McVay疝修补术 D.疝囊高位结扎 E.Shouldice修补术
『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绞窄性腹股沟斜疝不能行疝修补术,只能行疝囊高位结扎。
6.腹外疝最易发生嵌顿的是 A.斜疝 B.直疝 C.股疝 D.切口疝 E.脐疝
『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腹外疝最易发生嵌顿的是股疝。
7.女,62岁。右侧腹股沟疝嵌顿10小时。查体:腹胀明显,右侧腹股沟下方隆起肿块有压痛。手术时发现小肠坏死,坏死小肠切除后,下一步正确的手术措施是 A.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 B.McVay法疝修补术 C.Bassini疝修补术 D.Halsted法疝修补术 E.Ferguson法疝修补术
『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股疝,手术时发现小肠坏死,行疝囊高位结扎。
(8-9共用题干) 女,51岁。右腹股沟下方包块3年。平卧后可变小,4小时前搬重物后,包块突然增大,并出现胀痛,逐渐加重。1小时前出现右下腹阵发性绞痛。查体:表情痛苦,肠鸣音亢进,可闻及气过水声。右腹股沟下方可及3cm×3cm包块。触痛明显,无搏动感,平卧手法还纳未成功。 8.如行外科治疗,传统术式中最常用的是 A.Shouldice法 B.Ferguson法 C.Halsted法 D.McVay法 E.Bassini法
『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女性,右腹股沟下方可及3cm×3cm包块,为股疝,治疗术式为McVay法。
9.在处理疝囊后,一般将切断的腹股沟韧带修复后缝合在 A.耻骨肌筋膜上 B.子宫圆韧带前方与腹外斜肌腱膜上 C.子宫圆韧带后方与联合腱上 D.子宫圆韧带后方与腹外斜肌腱膜上 E.子宫圆韧带前方与联合腱上
『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McVay法:在处理疝囊后,一般将切断的腹股沟韧带修复后缝合在耻骨肌筋膜上
10.70岁老年男性患者,左侧腹股沟突出半球形包块,不降入阴囊,咳嗽冲击试验阴性,易还纳,应考虑的诊断是 A.鞘膜积液 B.股疝 C.隐睾 D.斜疝 E.直疝
『参考答案』E『答案解析』70岁老年男性,左侧腹股沟突出半球形包块,不降入阴囊,易还纳,考虑诊断为直疝。
11.男性,50岁,因右腹股沟斜疝行手术治疗。术中发现疝囊壁的一部分由盲肠组成,应诊断为 A.Littre疝 B.Richter疝 C.滑动疝 D.难复性疝 E.易复性疝
『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滑动性疝:也属难复性疝——见于少数病程较长的疝,因内容物不断进入疝囊时产生的下坠力将腹膜逐渐推向疝囊,以致盲肠(包括阑尾)、乙状结肠或膀胱随之下移而成为疝囊壁的一部分。
12.男性,6个月。哭闹时,右侧腹股沟隆起肿块,平静时肿块可自行消失。最佳处理措施是 A.绷带压住腹股沟深环,观察 B.施行无张力疝修补术 C.施行加强前壁的疝修补术 D.施行加强后壁的疝修补术 E.尽早施行疝囊高位结扎术
『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1岁以内婴儿,不能耐受手术,行绷带压住腹股沟深环,观察即可。
13.下列关于腹股沟疝的叙述正确的是 A.斜疝疝块外形多呈半球形 B.斜疝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外侧 C.直疝精索在疝囊后方 D.斜疝经腹股沟管突出,不进入阴囊 E.直疝由直疝三角突出,可进入阴囊
『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斜疝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外侧。
为什么疝囊颈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 直疝是在内侧,而斜疝是在外侧?——理解 斜疝VS直疝——必须全部、彻底记住!
鉴别点
斜疝
直疝
1.发病年龄2.突出途径3.疝块外形4.压迫深环(内口)试验5.精索与疝囊关系6.疝囊颈与腹壁下动脉关系7.嵌顿机会
多见儿童、青壮年经腹股沟管,可进阴囊椭圆或梨形、上部呈蒂柄状疝回纳后压住深环,增高腹内压疝块不再突出精索在疝囊后方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外侧较多
多见老年经直疝三角,不进阴囊半球形,底宽压住深环后增高腹内压,疝块仍突出精索在疝囊前外方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内侧无或极少
A.疝内容为部分肠壁 B.疝内容物易回纳入腹腔 C.疝内容物不能完全回纳入腹腔 D.疝内容物有动脉性血循环障碍 E.疝内容物被疝环卡住不能还纳,但无动脉性循环障碍 14.绞窄性疝 15.易复性疝 16.嵌顿性疝 17.难复性疝
『参考答案』D、B、E、C『答案解析』绞窄性疝疝内容物有动脉性血循环障碍;易复性疝疝内容物易回纳入腹腔;嵌顿性疝疝内容物被疝环卡住不能还纳,但无动脉性循环障碍;难复性疝疝内容物不能完全回纳入腹腔。
更多更全考试复习请参加21年包过方案
年包过招生方案
◆通关秘籍◆
为了更好得给大家做好备考战斗的后援工作,周老师联合星恒教育为广大考生倾情推出在线视频课程学习班,针对不同基础、不同学习情况的同学!
1、课前大纲解析,复习前全面解读大纲题型、分值变化,紧扣命题思维,不打无准备之仗!
2、系统强化、实践技能、考点串讲、考前突破、精准押题,课程中的学习进度层层递进,稳扎稳打有规律有计划,只要更上课程节奏,一举通关不是问题!
3、强大的督学体系,把懒散、拖延的习惯扼杀在摇篮,班主任督促学习,学员群并肩前行,为你铲除通关路上最大的阻碍!
我们秉承“轻、优质、有效”为原则,只要跟着我们的学习节奏,过关就能手到擒来!报读咨询周老师
课程详情:年执业医师精品通关课程保您过关!
课程试听:星恒教育免费学习课程
购课联系周老师,加好友备注:购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