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父母手心里的宝贝,年轻的父母要想抚育好孩子必须慢慢积累育儿知识及一些小儿疾病的预防。下面介绍为您介绍小儿腹股沟疝。什么是小儿腹股沟斜疝疝气,又名 “小肠气”,是腹内脏器由正常位置经腹壁上孔道,或薄弱点突出而形成的包块。一般因为咳嗽、便秘、生气、重体力劳动、排尿困难等因素,引起腹腔压力突然增高冲破疝环腹膜所致。与成人外科的疝气成因不同,小儿的腹股沟疝往往不是腹腔压力增高引起,而是与睾丸的下降活动有关。所以,小儿腹股沟疝均是斜疝,几乎没有在成人中常见的 直疝。那么,小儿腹股沟斜疝是如何形成的?其实,男孩的睾丸是在出生前从腹腔内通过腹股沟管降至阴囊的,随之下移的腹膜则形成“鞘状突”。若 “鞘状突” 在婴儿出生后还没有闭锁,或闭锁不全,反而成为较大的腔隙,腹腔内容物就会从这里突向体表,形成疝气。一般来说,右侧睾丸下降比左侧睾丸略晚, “鞘状突”闭锁也较迟,为此右侧腹股沟疝气较多。女孩虽然没有睾丸下降,但也有与 “鞘状突”类似的结构,称 为 “Nuck管”,所以也会发生疝气。因此,小儿疝气严格意义上来说属于 “鞘状突未闭疾病”,当出来的内容物为小肠就是 “疝气”;当这个管道细小, 小肠不出来而仅仅腹腔液体流出时,则是 “鞘膜积液”。小儿腹股沟斜疝并不能简单理解为先天性疾病,只能说存在先天性的因素。斜疝主要还是由于咳嗽、便秘、用力、甚至憋尿等引起腹压增高后才会诱发的。小儿疝气的科学认知小儿疝气会自行康复吗随着小儿的生长,腹股沟管会变长,“鞘状突”也会逐步关闭,所以,理论上小儿腹股沟斜疝有自行愈合的可能。但一般来说有斜疝的小儿,本身“鞘状突”的通道就较大,反复发作会使“鞘状突”始终保持开放状态,为此,有疝气的小儿自愈机会并不多。另外,腹股沟管的延长和内外环的错位,使得“鞘状突”这个通道会变得相对狭窄,这就使患儿在等待自愈的过程中,发生疝气嵌顿的机会大大增加。所谓疝气嵌 顿,是指疝内容物疝出后不能回纳。由于嵌顿时内容物常常是肠道,女孩有时是卵巢,其血液循环会被迫中断,有发生坏死的危险。为此,对于有疝气的孩子,医师 一般都建议手术治疗,不宜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