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宝宝的一些现象之所以说特殊,是因为有的现象看似正常,其实不正常;有的看似不正常,其实正常;有的介于正常和异常之间,很难区分。
许多爸爸妈妈发现开始为宝宝多方求医问药,花费许多人力财力,自己身心交瘁,对宝宝却于事无补。
小瓶子查询相关资料和书籍,希望能为新手爸爸妈妈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要说明,以下内容具有一定探讨性,欢迎更多妈妈与小瓶子一起交流育儿经验。
1生男生女看起来这不是什么问题,可对有些爸爸妈妈来说,这就是最大的问题了。个别新手妈妈患了产后抑郁症,究其原因,就是认为宝宝的性别“错”了。
一位新手妈妈治疗产后抑郁症,她严重到了要自杀的程度。整天不说一句话,也不照看孩子。了解到她丈夫已经是三代单传了,生男孩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可偏偏生了个女孩。
“生男生女”问题,导致妈妈患上产后抑郁症的现象仍大量存在。我想告诉天下父母们,生男生女是人类生育的自然选择,对父母来说,重要的是保证生育一个身心健康的宝宝。
2Rh血型现在准爸爸妈妈和新手爸爸妈妈,文化程度都比较高,喜欢阅读,涉猎也比较广。看到某些医学著作介绍“Rh溶血问题”,许多人就有一种心理紧张,担心未来自己的宝宝或者已经出生的宝宝患上可怕的溶血症。
这种担心是完全没有必要的。Rh溶血病多发生于母亲为Rh阴性的新生儿。我国人口中,Rh阳性的占绝大多数(99.6%);西方白种人中,Rh血型呈阳性的占85%。相比较而言可以看出,我国人口Rh溶血症发生率极低,医院没有把Rh血型检查作为产前常规检查项目。如果孕妇有自然流产、早产、死胎、死产的病史,才做Rh血型检查。
一般情况下,医院只把ABO血型作为常规检查项目,预防新生儿溶血症,在这个问题上,准爸爸妈妈们尽管放心,轻松愉快地准备迎接新生命的到来吧!
3紫绀(青紫)新生儿紫绀多是病理性的,不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但正常新生儿常常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表现为局部青紫。
发生在口唇、手足及甲床下的青紫,多是由于手足外露受凉、受压、多血(脐带结扎延迟)等引起的。
剧烈哭闹、屏气发作、食管反流等引起的呼吸短暂停歇,可引发全身青紫。
还有一种青紫,与生产过程中新生儿受到外力损伤有关,如产程过长,胎儿受压时间长,出现先锋头、先锋臀、先锋足,其特点是“先锋”处有受压痕迹,并伴有局部青紫水肿,可能还伴有出血点。
助产士挤压新生儿口中的羊水,可能用力猛了点,新生儿面部出现青紫,也可能伴有出血点;不过这种情况越来越少了,因为产院医护人员非常注意了。
有的新生儿娩出后哭声很小或不哭,助产士就拍打新生儿足底部或背部,刺激新生儿啼哭,这也可能造成某个部位的青紫和皮肤出血点。
有的护士在给新生儿按脚印、戴手条时,也会造成新生儿局部青紫或出现出血点。
这些情况有时被医护人员忽视了,有时不敢和新手爸爸妈妈们说明原委,怕父母不理解。因为沟通不及时,结果就成了问题。新妈妈很着急,以为宝宝得了什么大病,实际上什么事也没有。
有的爸爸妈妈太心急了,给新生儿宝宝抽血化验,甚至住院治疗。经济上受损失,宝宝身心上也受痛苦。
暂时性的紫组不是疾病,新手爸爸妈妈不必为此着急,紫给会自然消退的。
4皮肤变色刚出生的宝宝,真可以称为“变色龙”:新生儿变动体位,皮肤颜色出现界线分明的不同变化。当新生儿左侧卧位时,右侧上部皮肤呈现少血的苍白色,左侧下部皮肤呈现多血的鲜红色,也可能是紫红色。当向相反的方向变换体位时,皮肤颜色也会变换过来。这就是医学上所称的皮肤变色。
新生儿皮肤变色,可能是因为新生儿受重力影响,造成血管舒张、收缩功能暂时性失调。这不是疾病,一般在出生三周后,宝宝就不会“变色”了。
5眼白出血头位顺产的新生儿,由于娩出时受到妈妈产道的挤压,视网膜和眼结合膜会发生少量出血,俗称眼白出血。新手爸爸妈妈看到宝宝眼白出血,不要惊慌,不必治疗,几天以后宝宝自然就好了。
如果妈妈发现宝宝眼白出血,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消退,或者更明显了,要及时带宝宝看医生。
6喉喘呜有的新生儿出生后喘气不大正常,呼噜呼噜的。仔细倾听,宝宝吸气时,喉中伴有笛音那样的高调音,呼气时就听不见了。宝宝哭闹、急着吃奶时,高调音明显,睡着后就减轻了。这是新生儿正常的喉鸣,也称喉喘鸣。
新生儿喉鸣,在刚生下来时还不明显,生后数周变得越发明显。这主要是新生儿喉软骨发育不够完善,喉软骨软化造成的,一般在6月龄到周岁期间自行消失。新手妈妈往往以为这是宝宝喉咙有痰,有的甚至猜测是否得了气管炎、肺炎。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如果宝宝喉喘鸣程度比较严重,持续时间也比较长,需要向医生咨询。
7脐疝新生儿脐带脱落后,由于腹压的作用,脐带残端逐渐增大,腹腔中的液体、肠管或大网膜进人脐带残端,形成脐疝。民间称“气肚脐”。
新生儿哭闹、排便时,腹压增高,脐疝增大;睡眠安静时,脐疝减小,甚至看不见。一般在1-2岁时自愈,无须治疗。
脐疝过大,可进行阶段式加压护理。把一元硬币缝合在小肚兜上(要带有大腿根部固定的肚兜),在宝宝醒着、吃奶、哭闹的时候穿上,阻挡过大的脐疝进一步向外疝出。注意,脐部捆得不要过紧,时间不要过长,一次最长20分钟,一天内可多次加压,但不要长时间加压。
特大脐疝属于疾病范畴,需要手术治疗。发生疝气嵌顿,需要紧急手术治疗,不可有半点拖延。
疝气嵌顿:通过疝气口嵌出,进入疝囊的腹腔内容物(主要是肠管)不能重新回入腹腔。疝出的内容物发生缺血,甚至坏死。
妈妈如何判断宝宝发生了疝气嵌顿:脐疝皮肤颜色发生改变,发红,甚至发紫,局部压力增高,膨出的脐疝不能被还纳回去;脐疝周围皮肤发红;宝宝剧烈哭闹。
8新生儿多动相信知道“多动症”的父母一定不少,但了解“新生儿多动”的父母就很有限了,结果造成这样的现象大量存在:面对多动的宝宝,爸爸妈妈或者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或者认为宝宝患了“多动症”,到处求医问药,劳心费神,无益有害。
新生儿多动有哪些表现?宝宝吃奶也不安静,吃吃停停,把乳头吐出来头转向一边过一会儿再吃妈妈要管他他会闹,结果把吃进去的奶又吐出来了。
睡眠不安宁,各种动作很多,睡觉也不停歇。最让妈妈劳累的是宝宝睡眠昼夜颠倒,白天还能睡上两觉,晚上却玩个不停,能连续睡一个小时不醒、不闹,妈妈就很满意了。
遇激惹会突然大声哭闹,身体微微颤抖,无论如何也哄不好——吃奶,不要!妈妈抱,没用!拉了?尿了?尿布干爽爽!渴了?不给奶瓶还好,奶瓶送到嘴边,哭得更厉害了!急得妈妈满头大汗......
这种状态,就是新生儿多动,算不上什么病态,可能是由于新生儿对养育环境不适应造成的。比如,准妈妈孕期精神过度紧张,情绪波动较大,易使宝宝出生后和妈妈关系不协调;比如,妈妈有产后抑郁症,保姆带孩子,宝宝听不到在宫内所熟悉的妈妈心跳的声音,心情烦躁不安。不要以为新生儿就没有情感!
有窒息史或神经系统损伤性疾病的新生儿,更易出现多动,这种多动,医学研究上也称为“小小脑轻微障碍综合征”。这种情况,需要带宝宝看医生,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早期干预。
新生儿多动,爸爸妈妈怎么办?根据国内临床经验,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让宝宝仰卧躺下,面带笑容看着宝宝,并把宝宝的两只小手放在他胸前,轻轻摇晃。不要过分哄,更不能急躁,要静静地安慰,最好重复一种语言、一种声调、一种节奏,并逐渐放轻、放缓、放慢,直到停止。这样做的效果比较好。
9红色尿刚出生几天的新生儿,排出了像血一样的尿,这可急坏了新手爸爸妈妈。宝宝为什么会排出血一样的尿呢?原来新生儿白细胞分解较多,造成尿酸盐排泄增多,而刚出生不久的宝宝,尿液又不多,很浓,所以有点像血了。这不是病变,几天后会自行消失。
10鞘膜积液新生儿鞘膜积液,常发生在新生儿后期,刚出生时,阴囊大小还是正常的,随着日龄的增加,妈妈发现,宝宝阴囊渐渐增大了。妈妈很是着急,带宝宝去看医生,结果,被告知没关系,不需要任何治疗,数月后,积液就自行吸收了。
新生儿鞘膜积液多为单侧,偶有双侧同时发生。鞘膜积液需要与腹股沟斜疝鉴别,鉴别方法很简单。
在晚上或在没有窗户的洗漱间进行。把一张纸卷成纸筒,直径约3厘米。一人像把尿一样抱着宝宝,另一人操作。把纸筒放在宝宝阴囊上面,把手电筒放在阴囊下面,从纸筒上观察阴囊,如果是完全透光的,就提示是鞘膜积液。如果完全不透光或部分透光,或看到有不透光的阴影,提示有腹股沟斜疝的可能。
11隐睾大多数足月新生儿,出生时睾丸就已经下降到阴囊中了,如果还没降到阴囊中,妈妈要注意观察,宝宝塞丸到底在哪里。以下是需要辨别的三种情况。
通常情况下,冷的时候,宝宝阴囊会回缩,睾丸不易触及到,热的时候,阴囊舒张,很容易触及到睾丸。
有的时候,在阴囊中触及不到睾丸,但从阴阜上轻轻向阴囊方向挤压,辜丸就下降到阴囊中了。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隐肇,不需要医学干预。
真正意义上的隐睾,睾丸还停留在腹腔内,这样的隐睾需要及时处理,否则会影响未来的生殖能力。
白癜风去哪里治疗好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间医院疗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