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后天性因素
一般症状:站立时突出,仰卧后消失,按压即可回入腹腔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经于后腹壁的睾丸逐渐向下移降,在接近腹股沟内环处,将腹膜向前推移,形成鞘状突,睾丸紧贴在腹膜鞘状突的后面,大约在胚胎9个月时,一周移降至阴囊.在正常发育下, 鞘状突在出生不久,开始萎缩,除在睾丸附近处形成固有鞘膜外其余部分完全闭合成条索状组织如果腹膜鞘状突不能闭合而继续开放,即形成先天性缺损,是先天性腹股沟疝发生的主要原因
疝气可分为两大类,即水疝和小肠疝
症状:逐渐增大,按压不可消失,无痛感
人们平时所说的小儿疝气,从医学上讲,主要是指先天性斜疝因为男孩的睾丸是在出生前才通过腹股沟管降至阴囊的,随之下移的腹膜则形成鞘状突若鞘状突在婴儿出生后还没有闭锁,或闭锁不全,反而成为较大的腔隙,腹腔内容物就会从这里突向体表,而形成疝气
疝气嵌顿之后的急救措施
中医认为,疝气病是由于小孩发育不健全,老年人体质虚弱、中气不足、寒气、湿气、浊气、怒气乘虚进入导致气血运行受阻不畅滞留,腹腔内产生负压,导致腹腔内气压增大,迫使腹腔内的游离脏器如:小肠、盲肠、大网膜、膀胱、卵巢、输卵管等脏器见孔就钻,也就是说导致疝气的根本原因就是气血不畅
疝内容物突然不能回纳,发生疼痛等症状者,称为嵌顿疝是疝的严重合并症嵌顿疝可发生在强力劳动或剧烈咳嗽、排便等腹内压力增高时,但亦可无明显诱因,临床表现为疝块突然增大,伴有剧烈疼痛,平卧或用手推送肿块不能使之回纳,肿块紧张发硬,且有触痛严重的可伴阵发性局部绞痛、恶心、呕吐、便秘、腹胀等急性肠梗阻症状疝一旦嵌顿,自行回纳的机会较少多数病人的症状逐渐加重,如不及时处理,可进一步发展为绞窄疝
适于早期(3-5小时以内)的嵌顿疝,局部压痛不明显,估计尚未形成绞窄,可试行复位让病人卧于头底脚高位,嘱病人尽可能放松、深呼吸、并用热毛巾敷于包块处然后用右手托起阴囊,持续缓慢地将疝块推向腹腔,手法复位,切忌粗暴,以免挤破肠管,最好能及时求助于外科医生(.:罗燕平)
在正常情况下,腹内斜肌和腹横肌收缩时都向腹股沟韧带靠拢,有关闭腹股沟管和内环作用,以防止疝的发生如果这些肌肉发育不良,收缩力较差,腹内压一旦骤增,这种腹壁保护作用不能立刻发挥,内环松弛,内脏易由内环突出,形成腹股沟疝
1) 先天性因素
又因为右侧睾丸下降比左侧略晚,鞘状突闭锁也较迟,故右侧腹股沟疝气较多当然,女孩也可因腹壁薄弱形成疝气,只是发病率相对低一些但嵌顿疝、绞窄疝则有疼痛感且很难推回腹腔小肠疝若任其发展极易发生粘连和嵌顿,因此应及早接受治疗
嵌顿疝和绞窄疝的发生
疝气的形成因素
绞窄疝的临床症状多比较严重坏死的肠管可以继发感染,出现腹膜炎和脓毒败血症如不及时处理,可危及病人生命,所以得了疝气千万不可忽视,应及早接受治疗
有些疝气患者自我感觉没有太大的不适,对疝气病置之不理这样疝气经常上下来回往复,使疝囊颈反复受到摩擦,变得肥厚坚韧疝环口长期遭遇疝容物的刺激,这样极易导致疝囊发生粘连和嵌顿疝的发生;甚至发展为绞窄疝
2、小肠疝气:分为直疝、斜疝、股疝、脐疝、白线疝、嵌顿疝、绞窄疝、切口疝等
1、水疝:分为睾丸鞘膜积液和精索鞘膜积液同时分为交通性与非交通性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