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囊疝气
一、病因病机
阴囊疝气是指男子腹腔脏器通过腹股沟管进入阴囊的病症,以睾丸或阴囊肿胀疼痛为主要症状。其发病多与任脉、足厥阴肝经有关,中医中分为如寒疝、湿热疝、狐疝等分型,与寒湿凝滞、湿热下注、气虚等因素有关。
二、辨证分型
(一)寒疝型疝气
1.病因病机
如果伴有阴囊冷痛,睾丸坚硬,疼痛窜至小腹,怕冷,面色苍白等症状,为寒疝型疝气,本型疝气与受寒淋雨等因素造成的寒湿邪气侵袭阴囊有关。
2.配穴
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下4指宽处。
三阴交穴(双侧):位于内踝尖直上4指宽,胫骨后缘。
大敦穴(双侧):位于大拇趾靠第二趾一侧,甲根边缘约2毫米处。
气海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下2指宽处。
3.原理
关元穴与气海穴为任脉上的穴位,可以起到温化寒湿的作用;大敦穴足太阴脾经上的穴位,为治疗疝气的特效穴位;三阴穴可以温通肝脾肾三经的经络,达到温化寒湿的作用。
(二)湿热型疝气
1.病因病机
如果伴有阴囊红肿,灼热疼痛,睾丸肿痛,或伴有恶寒发热,尿黄,便秘等症状,为湿热型疝气,本型疝气与肝脾两经导致的湿热下注阴囊有关。
2.配穴
归来穴(双侧):位于下腹部,肚脐下5指宽,旁开3指宽处。
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下4指宽处。
太冲穴(双侧):在足背侧,当第1、2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阴陵泉穴(双侧):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三阴交穴(双侧):位于内踝尖直上4指宽,胫骨后缘。
3.原理
太冲穴为足厥阴肝经上的穴位,关元穴为任脉上的穴位,两穴合用可以疏解肝经和任脉气血中的郁热;归来穴为足阳明胃经上的穴位,阴陵泉穴与三阴交穴为足太阴脾经上的穴位,具有利尿通便,清利湿热的作用。
(三)狐疝型疝气
1.病因病机
如果伴有小腹与阴囊同时疼痛,站立时阴囊胀大,平卧时肿胀缩回,疼痛消失等症状,为狐疝型疝气,本型疝气与劳累过多、体质虚弱导致中气下陷有关。
2.配穴
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下4指宽处。
足三里穴(双侧):该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下4指宽,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归来穴(双侧):位于下腹部,肚脐下5指宽,旁开3指宽处。
大敦穴(双侧):位于大拇趾靠第二趾一侧,甲根边缘约2毫米处。
3.原理
关元穴具有补益元气的作用;足三里穴为足阳明胃经上的穴位,具有健脾益气的作用;归来穴位于足阳明胃经,大敦穴位于足太阴脾经,是治疗疝气的特效穴位。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只做公益分享,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不代表本平台意见。
请不要拒绝跟你谈健康的人!因为你不知道谁是你的救命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