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五为大家倾情奉献------
本文摘自中国中医科院《亚健康调理》
(十一)足少阳胆经
经脉循行:起于目外眦(瞳子髎),向上到达额角部(颔厌),下行至耳后(风池),沿颈旁行于手少阳三焦经之前,到肩上交出手少阳三焦经的后面,向下进入缺盆部(图2-14)。
图2-14
耳部的支脉,其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到达目外眦后方。
外眦部的支脉,其支脉从目外眦分出,下走大迎,会合于手少阳三焦经到达目眶下,下行经颊车,到颈部与前脉会合于缺盆中,然后向下进入胸中,通过横膈,联络肝脏,联属于胆,沿着胁肋内,出于少腹两侧腹股沟动脉部,经过外阴部毛际,横行入髋关节部(环跳)。
缺盆部直行的脉,其支脉从缺盆下行腋下,沿着侧胸部经过季胁,向下与前脉会合于髋关节部,再向下沿着大腿的外侧,出于膝外侧,下行经腓骨前面,直下到达腓骨下段,再下行到外踝的前面,沿足背部,进入足第4趾外侧端(足窍阴)。
足背部支脉,其支脉从足背(足临泣)处分出,沿着第1、2跖骨之间,出于大趾端,穿过趾甲,回过来到趾甲后的毫毛部(大敦,属肝经),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作用:刺激本经可以治疗侧头、目、耳、咽喉病,精神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如:口苦,目眩,疟疾,头痛,颔痛,目外眦痛,缺盆部肿痛,腋下肿,胸、胁、股及下肢外侧痛,足外侧痛,足外侧发热等证。还可用于治疗与与情志不舒有关的黄褐斑、白癜风、神经性皮炎、脱发、面瘫、消瘦、肥胖等,肝胆火旺导致的口臭、便秘、面红耳赤、烦躁等。治疗与本经循环部位有关的额角脱发、耳鸣耳聋、耳廓冻疮、近视、颈腋淋巴结结核、臀胯脂肪堆积、下肢瘫痪或肌肉萎缩等。
1.瞳子髎(Tongziliao)
定位:目外眦旁0.5寸,眶骨外缘凹陷中(图2-14)。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目翳,青盲。
附注:手太阳、手足少阳经交会穴。
2.听会(Tinghui)
定位:耳屏间切迹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有孔(图2-14)。
主治:耳鸣,耳聋,齿痛,口歪。
3.上关(Shangguan)
定位:下关穴直上,当颧弓的上缘(图2-14)。
主治:偏头痛,耳鸣。耳聋,口眼歪斜,齿痛,口噤。
附注:手足少阳,足阳明经交会穴。
4.率谷(Shuaigu)
定位: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图2-14)。
主治:偏头痛,眩晕,小儿急、慢惊风。
附注:足少阳胆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交会穴。
5.完骨(Wangu)
定位:乳突后下方凹陷中(图2-14)。
主治:头痛,颈项强痛,齿痛,口歪,疟疾,癫痫。
附注:足少阳胆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交会穴。
6.阳白(Yangbai)
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上,眉上1寸(图2-14)。
主治:头痛,目痛,视物模糊,眼睑瞤动。
附注:足少阳胆经与阳维脉交会穴。
7.头临泣(Toulinqi)
定位:阳白穴直上,入发际0.5寸(图2-14)。
主治:头痛,目眩,流泪,鼻塞,小儿惊痫。
附注: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与阳维脉交会穴。
8.风池(Fengchi)
定位: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凹陷中,平风府穴处(图2-14)。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渊,耳鸣,颈项强痛,感冒,癫痫,中风,热病,疟疾。
附注:足少阳胆经与阳维脉交会穴;深部中间为延髓,必须严格掌握针刺的角度与深度。
9.肩井(Jianjing)
定位:大椎穴(督脉)与肩峰连线的中点(图2-14)。
主治:头项强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难产,乳痈,乳汁不下。
附注:手、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内为肺尖,不可深刺;孕妇禁针。
10.带脉(Daimai)
定位:腋窝直下平脐处(图2-14)。
主治:腹痛,经闭,月经不调,带下,疝气,腰胁痛。
附注:足少阳胆经与带脉交会穴。
11.居髎(Juliao)
定位: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高点连线的中点(图2-14)。
主治:腰痛,下肢痿痹,疝气。
附注:足少阳胆经与阳跷脉交会穴。
12.环跳(Huantiao)
定位: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界处(图2-14)。
主治:下肢痿痹,腰痛。
附注: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交会穴。
13.风市(Fengshi)
定位:大腿外侧正中,腘横纹水平线上7寸(图2-14)。
主治:下肢痿痹,遍身瘙痒,脚气。
14.阳陵泉(Yanglingquan)
定位: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图2-14)。
主治:胁痛,口苦,呕吐,下肢痿痹,脚气,黄疸,小儿惊风。
附注:足少阳胆经所入为“合”;八会穴之一,筋会阳陵泉。
15.阳交(Yangjiao)
定位:外踝高点上7寸,腓骨后缘(图2-14)。
主治:胸胁胀满,下肢痿痹,癫狂。
附注:阳维脉郄穴。
16.外丘(Waiqiu)
定位:外踝高点上7寸,腓骨前缘(图2-14)。
主治:胸胁胀满,下肢痿痹,癫狂。
附注:足少阳胆经郄穴。
17.光明(Guangming)
定位:外踝高点上5寸,腓骨前缘(图2-14)。
主治:目痛,夜盲,下肢痿痹,乳房胀痛。
附注:足少阳胆经络穴。
18.阳辅(Yangfu)
定位:外踝高点上4寸,腓骨前缘稍前处(图2-14)。
主治:偏头痛,目外眦痛,脚气,腋下肿痛,咽喉肿痛,胸胁胀痛,下肢痿痹。
附注:足少阳胆经所行为“经”。
19.悬钟(Xuanzhong)
定位: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后缘(图2-14)。
主治:项强,胸胁胀痛,下肢痿痹,咽喉肿痛,脚气,痔疾。
附注:八会穴之一,髓会绝骨。
20、丘墟(Qiuxu)
定位:外踝前下方,趾长伸肌腱外侧凹陷中(图2-14)。
主治:胸胁胀痛,下肢痿痹,疟疾。
附注:足少阳胆经所过为“原”。
21.足临泣(Zulinqi)
定位:在第四、五跖骨结合部前方,小趾伸肌腱外侧凹陷中(图2-14)。
主治:目赤肿痛,胁肋疼痛,月经不调,遗溺,乳痈,疟疾,足跗疼痛。
附注:足少阳胆经所注为“输”;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带脉。
22.地五会(Diwuhui)
定位:在第四、五跖骨之间,当小趾伸肌腱内侧缘处(图2-14)。
主治:头痛,目赤,耳鸣,胁痛,乳痈,内伤吐血,足背肿痛。
操作:直刺0.3~0.5寸。
23.侠溪(Xiaxi)
定位:足背,第四、五趾间缝纹端(图2-14)
主治:头痛,目眩,耳鸣,耳聋,目赤肿痛,胁肋疼痛,热病,乳痈
附注:足少阳胆经所溜为“荥”。
24.足窍阴(Zuqiaoyin)
定位:第四趾外侧趾甲角旁约0.1寸(图2-14)。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耳聋,咽喉肿痛,热病,失眠,胁痛,咳逆,月经不调。
(十二)足厥阴肝经
经脉循行:起于足大趾上毫毛部(大敦),沿着足跗部向上,经过内踝前一寸处(中封),上行小腿内侧,至内踝上八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膝内侧,沿着大腿内侧进入阴毛中,环绕外阴,上达小腹,夹胃旁而行,属于肝脏,联络胆腑,向上通过横膈,分布于胁肋部,沿着喉咙的后面,向上进入鼻咽部,连接于“目系”(眼球与脑联系的部位),向上出于前额,与督脉会合于巅顶(图2-15)。
图2-15
“目系”的支脉,其支脉从眼球与脑联系的部位下行颊里,环绕唇内。
肝部的支脉,其又一支脉从肝脏分出,横过横膈,向上流注于肺,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作用:刺激本经可以治疗肝病,妇科,前阴病以及经脉循环部位的其他病症。如:腰痛,胸满,呃逆,遗尿,小便不利,疝气,少腹肿等证。还可用于治疗肝郁气滞导致的肥胖、黄褐斑、月经不调、乳房涨痛、失眠、脱发烦躁、抑郁等,肝血不足所导致的视疲劳、夜盲、近视、皮肤粗糙、面色晦暗无泽、乳房发育不良、毛发早白、脱发等,肝肾不足导致的疲劳乏力、性功能障碍、身材矮小等。治疗与本经循环部位有关的下肢瘫痪或肌肉萎缩等。
1.大敦(Dadun)
定位:拇趾外侧趾甲角旁约0.1寸(图2-15)。
主治:疝气,遗尿,经闭,崩漏,阴挺,癫痫。
附注:足厥阴肝经所出为“井”;《图翼》孕妇产前产后皆不宜灸。
2.行间(Xingjian)
定位:足背,第一、二趾间缝纹端(图2-15)。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青盲,口歪,胁痛,疝气,小便不利,崩漏,月经不调,癫痫,痛经,带下,中风。
附注:足厥阴肝经所溜为“荥”。
3.太冲(Taichong)
定位: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图2-15)。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口歪,胁痛,遗尿,疝气,崩漏,月经不调,癫痫,呕逆,小儿惊风,下肢痿痹。
附注:足厥阴肝经所行为“经”;肝的原穴。
4.中封(Zhongfeng)
定位:内踝前1寸,胫骨前肌腱内缘(图2-15)。
主治:疝气,遗精,小便不利,腹痛。
附注:足厥阴肝经所行为“经”。
5.蠡沟(Ligou)
定位:内踝高点上5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图2-15)。
主治:小便不利,遗尿,月经不调,带下,下肢痿痹。
附注:足厥阴肝经络穴。
6.中都(Zhongdu)
定位:内踝高点上7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主治:疝气,崩漏,腹痛,泄泻,恶漏不尽。
附注:足厥阴肝经郄穴。
7.膝关(Xiguan)
定位:阴陵泉后1寸(图2-15)。
主治:膝部肿痛。
8.曲泉(Ququan)
定位:屈膝,当膝内侧横纹头上方凹陷中(图2-15)。
主治:腹痛,小便不利,遗精,阴痒,膝痛,月经不调,痛经,带下。
附注:足厥阴肝经所入为“合”。
9.期门(Qimen)
定位: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图2-15)。
主治:胸胁胀痛,腹胀,呕吐,乳痈。
附注:肝的募穴;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与阴维脉交会穴。
热烈祝贺君竹丽人品牌年11月19日在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成功挂牌!君竹赋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盖闻业分百类,以医者为仁,人有百流,而德才共钦,舍此孰可论君子乎?
予之谓君子也,仁义之行,山河动容,信德之言,气贯九重;修心如镜,日月齐晖,来自巴国多险岳,汉水贯长虹,中有一杰,人中凤也,乃本君,王氏君竹,十二学医,四十载求学,《黄帝内经》《本草纲目》,成竹于胸;《千金方》《伤寒病论》如数家珍;著《现代经络美容》,挥毫《和谐中国》,《科技复兴》《中国学者》箸学;拜师于红墙,施人于众生,办学于蓉城,举世瞠目;养性如竹,丽人天下,义无愧于名,其仁德久荡与心胸,故以君竹丽人名市者,岂仅上口而已也哉!
方今医界,春秋鼎盛,群雄奋跃;紧鼓密云,名逞雄略。君竹既出,伊易晚悦,赫赫正途,昂昂伟业,展奇材之未晚,凭英胄之一绝,择其善,从其能,得翼翼之股肱;左青龙,右白虎,催堂堂之鼓乐,夫堂者,阵也;灸者,兵也;水火者,谋也;管理者,将军也,突突兮指法行云,芸芸乎久疾皆除。
招招术妙,款款情殷,欢呼之声自巴山而雷动,倾慕之客从华夏而星奔,听慷慨之言,观叱咤之行,信乎大道源于天地,君子出自白丁,时君竹之旌,内则可率士气,外则可壮丹田,上则可泣日月,下则可御鬼神,又岂是一针灸之诚耳,座君竹府,颂君子文;喝君竹酒,践君竹行人生之,此也大快,复何他寻!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