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板块从年10月触顶回落至今,已经跌了50%了;新能源的PE估值也已经到了“极低估”区间。
熟悉我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我是一直重仓新能源板块的,这两年更是一路苦苦扛着。所以,我非常想知道,新能源现在究竟还值得配置吗?
我这次特地找了“全市场选股”的基金经理,他们一般不会对某个行业有主观偏好。因此,他们看好新能源的理由,相对会更客观公正些。
我发现有4位“全市场选股”基金经理在今年中报里,明确表态看好新能源。他们分别是:华夏基金李彦、银华基金李晓星、华安基金刘畅畅、中欧基金卢纯青。
华夏基金-李彦李彦算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政治经济学”做投资。简单理解就是他对行业本身是没有偏好的,而是主要研究政策重点支持的行业。
表面看是他擅长做行业轮动,本质还是在于他善于钻研行业政策,敢于在大家都持怀疑态度时,提前布局。
在年初,我依稀记得,那时的新能源还被很多人说成是“骗补贴的泡沫行业”,外加当时全市场的注意力都被食品饮料和医药吸引,谁还注意得到新能源......然而就在那时,李彦便开始重仓新能源行业了。
李彦“华夏兴和”中报观点
会继续坚守新能源相关细分领域,如:动力电池、大储、海上风电、汽车零部件龙头。理由如下:
1、动力电池一季度供给明显大于需求,二季度需求持续抬升,三季度需求有望迎来进一步提升。
2、从近期海外欧美大储装机数据来看,已到拐点。海上风电领域,相关公司在夯实国内基本盘之后,下半年有望在欧洲和东南亚取得业务明显进展。
银华基金-李晓星李晓星算是成名比较早的老将了,他更是业内少有的能连续7年获得金牛奖的基金经理!
李晓星选股的总体思路是基于景气度投资,即:在景气度长期向上的行业中,选择业绩增速和估值相匹配、并且具有一定预期差的优质公司。
也正因如此,他持仓中的大部分投资标的落在中大市值中的优质白马成长股,与近两年小盘价值风格错配,因此,基金业绩暂时没有达到预期。不过,随着经济信心的回升,他选择的“高景气度+高质量”企业的业绩应该会有不错的反弹。
李晓星“银华心怡”中报观点
1、新能源车方面,去库存和价格战已经进入尾声;下半年,国内需求逐步修复,欧洲需求有加速迹象。虽然整车、电池和中游材料的盈利有所下降,但龙头公司的盈利能力还在持续超预期。
2、储能方面,行业仍然处于爆发期,但竞争在变得更加激烈。但经过了大幅度股价调整后,已进入可以加仓的阶段。
华安基金-刘畅畅年,刘畅畅管理的“华安文体健康”以一条平滑上升的净值线俘获了市场众多眼球。我依稀记得“画线派”这个词好像就是为她创造的。
刘畅畅也是主要做“景气度投资”,但是她更看重“产业周期”,擅长从行业及公司所处的周期位置以及市场预期去考虑投资。而新能源产业始终是她最为看好的方向,她坚定相信“随着新能源发展带来的从能源产生到使用的巨大变革,这一产业链将继续成为未来拉动经济增长的主线”。
刘畅畅“华安文体健康”中报观点
新能源虽然短期面临一些需求或供给端的压力,但它仍会是未来拉动经济增长的主线,当前估值下,我们在这领域会保持一定的配置水平。
目前整个新能源产业链股价和估值都不高,市场过度担心竞争加剧而忽视了行业体量快速增长,忽视了整个产业成本大幅下降的现实。
横向对比其他行业,新能源的渗透率仍然不高。
中欧基金-卢纯青卢纯青应该是今天4位中最低调的一位,也是少有的“以投资新能源板块成名”的研究全市场的基金经理。卢纯青早年担任中欧基金研究总监,不仅对新能源有研究,也对多个行业有着丰富的研究经验。
与前面3位擅长“行业轮动景气度投资”不同的是,卢纯青更青睐“低相关性行业均衡配置”,并通过挖掘优质细分行业和个股来做出超额回报。
卢纯青“中欧瑞丰”中报观点
她接下来会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