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电池厂正式公布财报的还不多,但海外四大电池厂目前均已公布年Q2业绩。
目前四大电池厂里面LG新能源业绩最高,松下最低,但从利润来看SKOn依旧处于亏损状态,松下虽然营收最低但净利润可观,三星SDI在整体净利润方面则稍微反超LG新能源。
不同于国内企业的疯狂内卷,国外电池厂目前处于较为正常的生长状态,并且订单相对充足稳定,尽管在装机量上遭遇了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的围剿,但企业的影响力不能单纯由市场份额决定,海外四大电池厂在扩产速度以及装机量上暂时落后,其技术研发和客户群体以及海外布局深度依旧高于国内电池厂。
LG新能源
今年Q2LG新能源为大家交出的答卷依然惊艳,营收约8.77万亿韩元(折合人民币约亿元),同比增长约73%,比Q1略多。营业利润约亿韩元(折合人民币约25亿元),同比增长翻了1.3倍,但与Q1相比有所下降。
在此之前LG在电池领域与宁德时代的PK可以说全球瞩目,尽管输了装机量,但钱却实实在在的进入了集团的口袋,相比于如此衰微的兄弟公司LGDisplay,LG新能源的出色表现成为了整个LG财阀的“全村希望”。
这几年LG新能源的业绩也不是一帆风顺,年Q2营业利润为亿韩元,达到了公司高光时刻,但同年Q3就过山车般大亏亿韩元。
年Q1营业利润为亿韩元,同比持续下降,年Q2继续缩水到了亿韩元。
进入年,锂价格持续走低,虽然之后有所反弹,但与历史最高点来说已然是腰斩,不过这一跌却缓解了LG新能源的成本压力。
恰好在年第一季度美国电动车出货量还遇到大增,这一下让LG新能源业绩又开始了回暖。
财报显示,LG新能源在今年Q1营收约8.74万亿韩元(约亿元人民币),环比增长约2.5%,同比增长约%,营收创下新高,利润达到亿韩元(约3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约%。
松下
松下是四家电池厂中营收最少的,但营收最少不代表利润不高。
Q2松下能源的营收约为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约4.7%,但环比增长下降了约6%,电池业务营业利润约1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约80%,而环比增长约%。不过营收相比于上一季度有所下降,年Q1松下电池业务营收约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约28%,环比增长约3%。
可以看出目前松下或不再将重点执着于装机量和出货量的排名上,而是着重巩固现有客户,实现净利润最大化。
不仅如此,随着IRA法案落地,松下的北美动力电池业务有望扩张。面对锂价下跌成本下降的情况,松下对今年下半年的业绩很有信心,预计在年Q3开始出现加速上涨趋势。
SKOn
韩系厂商SKOn虽然电池业务营收不少,但依旧面临亏损情况,这也是目前SK集团所面临的主要难题,那就是支柱产业接连出现业绩下滑,另一大支柱子公司SK海力士存储的市场份额已经在今年上半年被美光超越,跌至全球第三,新能源板块至今也未见收获。
SKOn的Q2营收约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约%,环比增长约12%。亏损达到7亿元左右,但亏损数字在逐渐减少,同比增长接近60%,环比增长达到了约61%。
今年Q1SKOn电池销量增长较快,、电池业务收入约亿元人民币,同比大增约%,环比增长约15%。不过公司扩张速度过快、产品研发费用增加,导致23年Q1电池业务利润较22年Q4下降了不少,亏损扩大至18亿元人民币。
虽然亏损但SKOn扩产的脚步并没有放缓,今年5月还官宣要继续融资9亿多美元,将电池产能提高一倍。不仅如此,该公司还得到了美国的支持,美国能源部在6月份就曾表示,拟向福特和SKOn的合资企业BlueOvalSK提供高达92亿美元的贷款。
三星SDI
三星SDI最早是给三星手机制作消费电子类电池的,也是当年震惊全球的Note7爆炸事件罪魁祸首,可以说这次产品的研发失误外加其他原因,直接导致三星手机在中国市场一蹶不振。
三星SDI的年Q2的电池业务营收约为亿元,同比增长约30%,环比增长约10%。电池业务利润约22亿元,同比增长接近60%。整个公司营业利润为25.21亿元,从小数点后两位算起比LG新能源略高。
在此之前的年Q1公司锂电池业务收入约亿元,同比增长约45%,环比减少约10%,营业利润约16亿元,同比增长约92%,但环比减少了约12%。
可能是从爆炸事件中得到了教训,那以后三星SDI在电池方面开始加大研发,并且动力电池近段时间也一直呈现出稳定的增长趋势,近期三星SDI对大圆柱的兴趣忽然增大,并准备加紧研发投产,前几日还有消息称计划在年内扩建其位于匈牙利Goed的电池工厂,用于生产电池以满足下游客户宝马的需要。
此外,一向走高端三元锂路线的三星SDI近期也开始接地气的接触磷酸铁锂,并在固态电池上也加大投入,希望能在年实现固态电池的量产。
总结
尽管四大厂商业绩均获得了较快增长,但是同宁德和比亚迪的营收相比已经不在同一量级,近期韩企也有意牵手中国上游材料企业互相合作,中国企业也希望能通过韩企来实现曲线救国进入北美市场,未来中韩的合作将小于竞争,整个东亚地区作为全球新能源的基本盘已是定局。
电池厂明面的竞争实则背后是国家科技实力的博弈,日韩尽管研发占据优势但无奈体量无法同中国相比,对上游原材料的把控程度相比中国企业来说更是望尘莫及,未来的北美依旧会是日韩新能源企业的主要战场,但欧洲以及东南亚地区究竟谁会占据主导地位,还要看未来中企和海外企业如何布局以及争夺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