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付困局,给新能源产业链的玩家们上了一课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美股研究社

刚刚过去的四月,对车企而言显得格外特殊。上海、吉林两大汽车重镇受封,据悉它们合计为国内汽车产业贡献近两成产量。

李斌、何小鹏、余承东等行业重量级人士接连为供应链危机发声,麦肯锡分析称,此次突发停工停产,对汽车工业的影响很可能超过00年年初。

5月10日,乘联会公发布4月乘用车市场数据,疫情对车市造成一定影响,当月汽车零售为.万辆,同比下降35.5%,环比下降34%,为自00年疫情以来最低。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为8万辆,环比下降38.5%;零售销量8.万辆,环比下降36.5%,特斯拉4月仅交付辆。

这一次没有“春暖花开”,一家顶级车企关系着数百家一二级供应商,一断则百断。一直处于高压状态的车企和供应链,在因复工复产而逐渐缓解的焦虑中盼望转机。

美股研究社近日实地走访长沙多家4S店和直营店发现,主流新能源品牌缺货状态短期难缓解,等车10周以上是常态。

而“五一”期间,又有多个品牌再发涨价通知。供应链的考验传导至终端市场,消费者的购车观念也受到明显影响,一张涉及产业链上下游的复杂关系网,正在无形中展开。

订车容易等车难

“所有车型都没有现车,全系都需要等10周以上,不同的颜色、选配都会影响交车时间,都是不确定的。”长沙梅溪新天地小鹏汽车体验中心主管告诉美股研究社,目前唯一的“捡漏”机会就是由销售去争取其他车主临时弃订的车型甚至一些展车,但是均无法保证有现车。

同样的缺货状态在特斯拉身上更为明显,门店销售经理透露,Model3的提车周期为0周左右,ModelY也高达14周。“等待时间都会根据生产动态调整,但是我们也无法保证。”该销售经理无奈地表示,“我们也需要您提车之后才能回款,所以也肯定更希望您能早点提车。”

此外,极氪提车时间约为三个月左右,一位极氪车主表示,自己1月的订单已在4月成功提车。智己汽车工作人员表示,“就是内饰选哪种木质都会影响交车周期”,他建议消费者尽量从最重要的需求出发选择下订单。

合资车企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同样受阻,宝马iX3经销商表示,4月底下订,大约在7月提车,“也有可能会提前,不过说实话这个概率不大,因为现在的都是抢着买,生产不过来。”他说。

唯一提车周期较短的品牌是AITO,华为和金康赛力斯合作的智能汽车品牌,目前主要车型为问界M5。销售人员称:“交付这一块我们有客户最快10天就提车,现在是高配的比较快,具体看您的配置,普遍的话需要一个半月左右,后驱版是今年6月交付。”

几名宝马iX3预订车主也证实了“订车容易等车难”的现状,其中一位车主告诉美股研究社他于3月8日订车,原本5月10日的提车通知现在已延期到7月15日。另外一位4月8日订车的车主,被告知8月才能交付。

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往往为形成生产联动而产生区域性集聚效应。典型就是以上海元器件和整车企业为核心,在江浙沪一带布局的汽车供应商集群,这导致疫情牵一发而动全身,直接影响了绝大部分新能源车的交付能力。

上海的一线车企有特斯拉、上汽集团,两者临港生产基地相距不到10公里。全球前十大零部件集团的中国总部,除了电装中国在北京,博世、采埃孚、麦格纳等其余九家均位于上海。动力电池龙头宁德时代的临港工厂,就设在距离特斯拉工厂三公里的位置。

小鹏部分电机供应商位于上海,理想工厂位于江苏常州,80%的零部件供应商分布在长三角,而上海和江苏昆山是重中之重。在美股研究社走访调查中,理想销售人员透露,当前的提车周期达到8-10周,“少一个零件都没办法生产,这个是真的,所以您的选配影响也比较大。”

因此,在4月16日上海发布的首批家复工“白名单”中,有51家属于汽车及产业链企业,4月8日公布的第二批名单又纳入了更多企业。

然而,博世中国总裁陈玉东5月1日称,上海复工“白名单”企业员工人数和产出依然不够。美股研究社梳理发现,原因在于白名单中的一些防疫要求较为依赖外部条件,例如“所在楼栋7天全阴”,并非企业或者员工能够主导。

除了本地企业,国际疫情也让港口海运停滞。作为全球最大港口,上海港原本由于连续1年位居全国第一的集装箱货物吞吐量,让制造业的供应链成本大大缩减。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测算,上海港货运量可能下降40%,而具体到汽车行业的减产损失比例约为0%。

不过,美股研究社本次走访的近十家一二线新能源汽车销售门店均反馈,虽然产能不足,且不能保证恢复情况,但消费者订车的热情并没有被此前的涨价潮阻碍,客流和预约试驾人数均较为充足。

5月1日,领克汽车、极狐汽车、极氪汽车、上汽荣威等超7家新能源车宣布涨价,幅度在元至元之间。算起来,0年以来,宣布涨价的车企数量已经超过0家,涉及车型超过50款。

就在4月30日晚间,宁德时代高管于业绩解读会上透露,二季度将涨价,且客户非常理解和支持,原因是原材料涨幅严重超出预期。目前我们不得而知的是,已经涨价的车企,是已经将供应链信息消化,还是在酝酿新一轮涨价,但上游原材料价格压力确实是车企和产业链有目共睹。

00年月至今,电池级碳酸锂价格翻了8倍;01年至今,钴的价格几乎翻了三倍。仅仅今年前三个月,伦敦金属交易所镍的价格就上涨了59%。芯片和电池,新能源车的“大脑”和“心脏”是对价格冲击最大的部分。

而涨价成为被动行为,预示着车企正陷入不确定性之中。终端销售人员也抓住机会,再次向消费者发出购买信号。

前有黄牛转卖购车指标,后有油价冲进“9元时代”,买新能源车不再是单向和短暂的消费行为,消费者也越发


转载请注明:http://www.ybziw.com/jbby/136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